在研究一個材料時,應該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材料的結構決定材料的性能,材料的性能反映材料的結構。在成型聚碳酸酯時,分子鏈被迫取向,但是由于聚碳酸酯分子鏈上具有苯環(huán),所以解取向比較困難,而在成型后,被取向的鏈有恢復自然狀態(tài)的趨勢,但是由于整個分子鏈已經被凍結和大分子鏈之間的相互左右,從而造成制品存在殘留應力,而殘余應力的存在,就造成產品可能出現應力開裂,注意,這里說的是可能,為什么是可能呢?這是因為聚碳酸酯內部還存在很多力,而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抗開裂力,這個力的大小取決分子鏈的長短,鏈間的纏結數目,分子斂之間的作用力。當抗開裂能力和內應力平衡時,產品不會出現開裂現象,而當抗開裂能力小于內應力時,就會出現:為什么產品成型時還好好的,而存放一段時間后就開裂了?難道是上天的魔法?其實不是魔法,而是內應力和抗開裂力作用的結果,好了,將這個簡單話:分子鏈上苯環(huán)——成型取向——制品成型后出現內應力——當內應力和抗開裂能力平衡——好制品——當內應力大于抗開裂能力——產品開裂。
出現這樣的問題,大家都不愿意看見,不能一出問題就找供應商麻煩吧,而是找供應商共同解決問題,對,有這樣的態(tài)度就好了,現在共同來探討如何解決問題,先從工藝上去解決吧:
看看模具溫度。從上面那些難懂的理論知道,內應力是因為成型時候分子鏈被凍結引起的,成型嗎,當然是用模具成型的,大概已經想到了,對,模具的溫度對凍結和分子鏈的解取向有很大影響,很明顯的嗎,模具溫度越高,分子鏈肯定容易運動嗎,就如同水分子在100度時會“飛”的道理,所以,提高模具溫度,不僅對沖模有利,并且課題調整制品冷卻速度,使其變得更均勻,從而有利于聚碳酸酯中取向分子的松弛,也就是解取向。說了半天,到底模具的溫度在多少合適呢?不要著急,模具溫度假如能控制,在100—120度是成型聚碳酸酯的最佳溫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