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塑化網 www.PVC123.com 訊:
傳統(tǒng)的人工配色非常依賴于配色人員的經驗,即使是經驗豐富的人員,也不可避免出現(xiàn)試驗過程中調色過頭和選擇顏料不當而不得不使用更多種顏料進行配色,這樣往往導致配方復雜化并且配色效率低下。電腦配色技術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發(fā)展至今雖然仍不能完全脫離人工介入卻能極大地提高配色效率。在電腦配色中,可以通過模擬的方法選擇適當的3種顏料進行配色,如果顏料基礎數據制作得準確的話,經過2至3次試驗就可以獲得成功。電腦配色還可以預測配色結果與標準樣品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色差情況,這是傳統(tǒng)配色方法所不能比擬的。正由于這些優(yōu)越性,電腦配色技術在發(fā)達國家己經被廣泛應用于塑料著色中。
電腦配色原理
當照明光投射到不透明塑料表面上時,除了表面反射外,一部分進入塑料發(fā)生吸收和散射。塑料中的不同的顏料粒子有著不同的吸收光譜,導致塑料呈現(xiàn)不同的色彩。因此塑料的顏色可以通過用分光光度計記錄整個可見光波長范圍內的反射光譜來獲得。在塑料行業(yè)中用得較普遍的是CIE的L*、a*、b*表色系統(tǒng)。反射光譜數據Rλ 通過相應公式可計算得到標準光源(通常采用D65或A光源)下顏色的L*、a*、b*數據。2個顏色的色差通常用△E*來表示:
所謂配色就是使試驗顏色與標準樣的色差△E*達到最小,一般應該小于0. 5?,F(xiàn)代主流電腦配色技術皆基于庫貝爾卡-芒克( Kubelka-Munk)的光線在不透明介質中被吸收和散射的理論。該理論推導得出了K/S函數:
式中,R為反射率,λ為波長,K為顏料吸收系數,S為散射系數。K/S值可以近似認為與顏料濃度C成線性關系:
式中Φλ為比例常數。上面2個公式都是對單一波長點λ而言的。在配色計算中,λ可取400 nm至700 nm間隔為20 n m的一系列離散點。配色計算可得以實現(xiàn)的1個重要因素是各波長點上的K/S值可以視為本底及各個顏料的K/S值的疊加結果:
通過試驗可以得到不同顏料的Φλ值,這些值就是顏料基礎數據。配色時,用申腦將所選的顏料進行(K/S) λ值疊加并以△E*最小為條件進行回歸運算得出各顏料的濃度值和模擬的反射光r,曲線,這就是配色結果。根據模擬的反射光譜曲線可以計算出不同光源下的預測色差。實際應用中首次配色結果往往不能達到要求,一般要將試驗結果輸入電腦經過1至2次校正才能完成配色,有多種校正運算方法可以采用,這里不再詳述。